
很多时候,一些患者因为严重的靶向药物不良反应而停止了治疗。从今天开始,他们有了一份权威的指南,国内首部《EGFR-TKI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震撼发布,给在黑暗中摸索的大家指明了方向。
靶向药物为何都有副作用?
如果一个肺癌患者有基因突变,恰好是EGFR基因突变,则可能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有不少的靶向药物可以用来控制疾病。比如第一代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第二代靶向药物阿法替尼;第三代靶向药物奥希替尼。第一代和第二代药物用于EGFR突变一线治疗,第三代药物用于一代/二代耐药后出现T790M突变的二线治疗。
EGFR这个基因本身在人体扮演着一定的功能,如果在特定的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则就会导致EGFR的活性异常,驱动了肿瘤的发生。而靶向药物针对突变的EGFR蛋白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但是对于没有发生突变的EGFR蛋白也有较低的抑制活性,由于人的一些正常细胞也有正常的EGFR蛋白表达,所以靶向药物也顺带着发挥了抑制作用,导致了一些副作用。但尽管如此,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相比化疗而言已经非常小了,很多是可以耐受的。

但是EGFR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比如:皮疹、腹泻、甲沟炎、口腔黏膜炎、肝损伤、间质性肺疾病(ILD)等。如上图所示,不同的EGFR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谱不完全一样,比如阿法替尼不是在肝脏代谢的,所以它的副作用跟肝脏没有太大的关系。对于这些不良反应的处理策略,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明确的指导规范。
《EGFR-TKI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是什么?
说到这个共识,不得不对参与制定本共识的专家表达敬意。这份几十页的文件,凝聚了十几位专家一年的心血,反复参阅国外同类共识,结合中国患者的体质特点(比如中国肝炎患者多,所以很多靶向药物的肝脏毒性就大一些),以及他们多年来的临床实际经验总结而成。
由于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全身性的,因此编写这份指南的专家不只是肿瘤内科,还包含了呼吸科、中医科、消化内科、皮肤科等很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由于实际处理副作用的时候也使用一些中医的处理方法,所以也包含中医的专家。

这份共识,针对国内已经获批上市的EGFR靶向药物所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危因素、诊断和分级标准、防治措施进行讨论及总结。通过这份共识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甚至是一些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避免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把靶向药物给使用好,不因为副作用而停药。
转自癌度
想了解更多关于靶向药治疗/免疫治疗的相关信息,关注小编哦。请添加微信TKHW003,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
由本文所表达的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应该被视为医生的建议或替代品,请咨询您的治疗医生了解更多细节。本站信息仅供参考,泰康海外医疗不承担任何责任。
原创声明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