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只被医药圈内人与病人群所熟知的格列卫,随着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而走入公众视野,备受热议。
格列卫,其有效成分为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加速期或α-干扰素治疗失败后的慢性期患者;不能手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
从对病理机制的研究,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再到最后临床收获疗效上市,格列卫走过了40余年的时间。
漫长的诞生过程
1960年,彼得·诺维尔与其研究伙伴发现,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癌细胞中,第22号染色体明显要更短。
1973年,芝加哥大学的珍妮特·罗利教授团队发现,人类的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发生了一部分的交换,使得22号染色体短上一截。
1983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与Erasmus大学的学者们发现,两条染色体的交错易位,使得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相连,形成了一条BCR-Abl融合基因,由此编码产生异常的酪氨酸激酶,导致不受控的细胞分裂,引起癌症。研究证实,BCR与Abl两条基因的融合,是此类白血病的根本原因。
基于对癌症机理的认识,Ciba-Geigy公司(现属于诺华集团)的研究人员通过化学库筛选寻找能够抑制这一蛋白的分子,并幸运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
在进行一系列的优化改造后,获得了一款具有优异抑制作用的分子,代号CGP57148B,即后来的伊马替尼。
1998年6月,伊马替尼进入人体试验阶段,在随后的Ⅰ、Ⅱ、Ⅲ期实验中均表现出显著疗效。
1999年,在Ⅱ临床实验后,美国FDA就对这款新药进行加速审批,此举史无前例。
2001年5月,美国FDA批准伊马替尼以商品名格列卫(Gleevec)上市。
从不可及到可及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类恶性肿瘤疾病,占成人白血病的15%,全球发病率1.6-2/10万,我国几个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为0.39-0.55/10万。患者的慢性期中位生存 3~5年, 一旦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则在短期内死亡。
格列卫的出现使得慢性髓性白血病成为了可治、可控的疾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了90%,5年后有98%的患者获得血液上的完全缓解。只是多数患者仍需要终生服药。
人们不愿放弃生的希望,但高药价有时仿若天堑。
在原研药格列卫刚引入中国时,其高昂的价格让众多家庭难以承受。
- 2001年,格列卫定价为23500元/盒,服用疗程约合一月/盒,经一系列的调价措施后,价格下调至11000元至12000元左右/盒,一年费用仍需要13万至14万左右。
- 2003年9月,中华慈善总会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正式启动,符合条件申请通过的病前低保患者可获得药品援助,符合条件的病前非低保患者以每格列卫治疗年(12个月)为周期,患者个人自费使用前3个月格列卫药品,经项目审批通过后援助后9个月格列卫药品。
- 2017年,格列卫被列为国家基本医保目录中的乙类药品,在各地医保目录中最高可报销80%,患者每盒格列卫自费部分约合2200元。
目前,国内伊马替尼仿制药有江苏豪森药业、石药欧意集团以及正大天晴在生产,只是目前市场仍以诺华的格列卫占据多数。
高质量国产仿制药的出现对患者而言可谓福音。
国产药品的价格远低于原研,患者的经济压力大幅减轻。以昕维为例,在江苏的中标价为1160元/盒,医保报销75%,患者个人自付仅需290元,年度花费大约3480元。
国产仿制药的质量在近几年也在大幅提升,就在7月5日,豪森药业的昕维(甲磺酸伊马替尼片)通过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可与原研相互替代,正大天晴的格尼可也在进行一致性评价。
仅就格列卫而言,伴随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国产高质量仿制药的出现,患者已可避免电影中那有药难用的绝境。但是,仍有许多高价药是普通患者家庭无法承受之重,中国的医药产业仍然是任重而道远。